首页 >> 发展规划 >> 正文

展望“十四五”规划系列评论5:完善教育创新体系服务国家战略

2021年01月10日
人点击

完善教育创新体系服务国家战略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李伟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这为我国加快建设教育创新体系指明了方向、打开了格局。建设教育创新体系,为完善国家创新体系贡献力量,是“十四五”时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项紧要任务。

建设教育创新体系的出发点是服务国家战略。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入发展和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国家对创新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迫切和紧要,创新人才培养成为国家战略需求,教育创新体系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从功能指向来看,建设教育创新体系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宗旨,既肩负为我国科技水平从跟跑到并行、领跑转变提供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使命,同时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更有力的人力资源、人才资源支撑,是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引擎。建设教育创新体系,还服务于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因为教育创新能力不仅是世界各国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而且已成为现代人适应快速变化社会、追求品质生活的社会要求。其次,从动力来源来看,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建设教育创新体系,不仅仅是受个体兴趣驱动或因学校具有资源优势而开展创新,而是深深扎根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切,及时回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重大问题解决的需求;不仅仅是追求创新人才培养、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还包括追求教育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和组织创新,实现跨学科、跨学校、跨行业、跨区域的系统性教育创新。

建设服务国家战略的教育创新体系,核心是全面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能力建设。一是加强一体化培养能力建设。创新人才培养不是从高等教育开始的,基础教育阶段的早期培养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得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尊重其成长规律,做好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一体化培养的政策设计与实施行动,覆盖各个学段并具有连续性、学段之间有机衔接,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与国家基础学科“强基计划”相对接。二是加强培养过程能力建设。根据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个性需求,把创新作为一个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彰显创新导向,在创新人才识别、培养、指导、评价等各环节实现贯通。推动区域和一批学校基于学习科学和脑科学、应用新方法新技术开展各种教育创新实验,为教师创造更多创新空间,促进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创新,强化探究式、情境化、项目化、互动性教学,激发探索的兴趣、发现的能力、创新的思维,提高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三是加强支持能力建设。健全创新人才培养的支持服务体系,联合政府、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资源,加强区域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体化平台建设,在人才培养各个环节提供科学指导与服务。整合多学科多领域研究力量,研究国家战略导向的创新人才培养的动态需求、基本规律、质量标准、课程教学、协同机制等。建立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跟踪监测机制,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改进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加快建设服务国家战略的教育创新体系,关键是走出破解协同壁垒的新路。国家战略导向的教育创新体系建设,有赖于多方参与,破解协同治理壁垒。协同治理壁垒包括资源壁垒、制度壁垒、信息壁垒等多类型,而且体现在多个层面,从学校层面、社区层面、区域层面到全球层面。每个层级协同中遇到的壁垒类型及破解策略不同,但破解壁垒的根本指向在于发挥政府、学校、学区、社区、园区、龙头企业、研究机构、公益组织、主流媒体等各个主体积极性,着力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促进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以更好治理实现更高质量的教育创新。尽管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正成为专家学者和社会的共识,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创新人才培养和教育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提供良好生态,有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尤其是突破传统意义上“尖子”选拔、分数引领、竞赛引领模式,着眼于个性化学习与发展的多元化支持,打破教育资源配置的制度壁垒,整合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等学科、部门力量,推动大学与中小学、科研院所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完善超常学生的甄别和培养机制,这将是建设教育创新体系的必然选择。当今快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数据挖掘分析、认知科学和脑科学发展,将为更加注重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化学习、加强学生发展指导、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提供科学的支持。数据驱动的多元参与将成为教育创新体系建设的一种新模式。基于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等机构的合作参与,推进专业化、智能化、多类型采集分析数据,把证据应用于创新人才的识别发现、培养与评价,将为我国教育创新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上一条:展望“十四五”规划系列评论6:构建适应新发展格局的终身学习体系
下一条:展望“十四五”规划系列评论4:牢记使命提高教育服务能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