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为指导,将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作为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一流大学的重要使命,积极开展教育扶贫、医疗扶贫、乡村振兴等工作,努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贡献智慧和力量。
聚焦教育扶贫,注重久久为功。以“传播知识,消除贫困”为宗旨,成立教育扶贫办公室,依托远程教育技术,在全国1100余个县建立清华大学教育扶贫远程教学站,构建覆盖国家级贫困县、革命老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扶贫网络平台。采取面授和远程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当地需求持续精准投放优质教育资源,累计培训贫困地区基层治理、乡村教育、乡镇产业等各类人才260万人次。2019年起,建设乡村振兴远程教学站,面向基层党政干部、农业产业人才、乡村教师等免费开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乡村教育振兴、农业现代化发展、乡村文旅产业发展、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专题培训,目前已覆盖321个县(市、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设“清华终身学习云课堂”,及时向地方教育部门及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推出“云教学”在线培训项目,已培训23个省(区、市)、50个县(市、区)4500余人,助力保障“停课不停学”。面向乡村基层开设系列子课堂,通过“雨课堂”等在线平台同步直播,13个省(区、市)约100个县(市、区)的4.4万余人次参加在线学习。2018年,学校继续教育学院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
聚焦医疗扶贫,提升健康水平。学校附属医院通过派驻医生到贫困地区医院提供技术指导、支持科室建设、免费接收当地医务人员到医院进修等方式,持续带动贫困地区医疗水平提升。第一附属医院积极参与“中华民族一家亲”送医活动,每年选派专家为贫困偏远地区开展送医下基层,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看病难”问题;2016年建成远程会诊中心,进一步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惠及贫困地区广大群众。针对海拔较高地区儿童先心病发病率较高的问题,第一附属医院从2013年起在相关贫困县开展儿童先心病筛查救治工作,并逐渐扩大筛查救治范围。先后组织8次大规模筛查,共筛查出疑似患者2400余名,减免筛查费用80余万元。引入慈善基金800余万元,支持25批次、558名患者完成手术,探索形成地方政府、附属医院、相关慈善基金会三方共同支持的先心病救助模式。在挂职干部、校友等共同推动下,目前三方合作模式已拓展至28个省(区、市),覆盖近50个国家级贫困县,累计筛查患者超过8万例,募集慈善资金7000余万元,帮助救治复杂先心病患者4000余名,救助范围也从单一病种、限制年龄拓展到多病种、全年龄段,有效帮助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聚焦乡村振兴,推进驻点服务。由学校党委领导、建筑学院发起,在全国布局建设“乡村振兴工作站”,通过适应性改造具有传统特色的乡村闲置建筑物,开发其办公、培训、会议、展览等功能,引导大学生结合所学专业驻点助力乡村实现产业、人才、组织、文化、生态、教育等多维度的全面振兴,把工作站建成村民的党群活动场所,打造“行走在乡间的思政课堂”和“乡村创新创业孵化器”。目前已与14个省(区、市)的19个县(市、区)政府签订共建协议,建成并投入使用3处、正在建设8处。各工作站结合当地需要,研究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现实问题。其中,四川理县工作站采用适宜技术,帮助解决了乡村用水安全问题;福建福鼎工作站实施“共生计划”,培育乡村建设自组织机制;河南三门峡工作站围绕独特的地坑院建筑文化,探索适应现代生活的更新策略,促进文旅产业发展。在驻点服务过程中,“乡村振兴工作站”注重将政治引领、价值引导与实践育人相结合,引导青年学生树立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理想信念。截至目前,已组织94支实践支队,吸引全国54所大专院校、50余个专业超过1200人次的师生参与,前往18个省(区、市)开展工作站建设与公益实践,辐射服务村民10万余名,为打造富裕基础上的乡村“美好生活”提供持续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