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多措并举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提高政治站位,加强思政课组织领导。始终把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建立健全“党委领导、党政协同、部门齐抓共管”的体制机制,成立由学校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谋划学校思政课建设。加强思政课建设支持保障,党委常委会、书记办公会每学期至少研究1次思政课建设相关议题,由党委书记联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定期研究加强学院建设、解决思政课建设相关问题,每学期至少深入学院调研1次、与学院主要负责人谈心谈话1次、到学院现场办公1次,经常性参与学院重大学术活动。完善相关制度规范,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校院两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办法》等文件。实施“党委常委联系思政课教师、思政课教师联系服务学院(部)”制度,党委常委分别联系1名思政课骨干教师,做到每学期至少谈1次话、听1次课、了解1次所联系教师服务学院的情况,切实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聚焦内涵建设,提升思政课建设质量。深入实施“党委抓课堂工程”,校院两级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带头走进思政课堂,实现思政课听课全覆盖,并对听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开展集中讲评。校党委书记为新生讲授开学第一堂思政课,为毕业生讲授毕业前最后一堂思政课,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中,学校和学院领导班子成员每年为学生讲授思政课。深入开展思政课质量攻坚,在用好国家统编“马工程”重点教材基础上,编写4门思政核心课程《要旨要义》、教学重难点解析以及《认识中国》等系列教材和教辅资料,着力构建立体化思政课教材体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学校人才工程建设体系,按照“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要求,选拔培养教学专家、理论专家、宣讲专家“三家型”思政课教师队伍。按照“八个相统一”要求,创新思政课教育教学方法,坚持集体备课制度,严把教学内容的政治关和质量关。深入打造思政课教学品牌,依托学校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特色优势,深入挖掘学校在工业救国、工业兴国、工业报国进程中的红色办学历史,以及材料、交通、汽车、理学等特色优势学科和专业积淀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思政课建设。实施思政必修课“一课一品牌”创建行动,探索《大国工业》等特色思政选修课创优行动。以“问题式教学”为核心开展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通过“课堂教学精讲、网络教学辅学、实践教学延伸”,定期举行精彩示范公开课、教学比赛和教学讲评等,推动实现“课程精品化、课堂精彩化、教学品牌化”。结合“青春告白祖国”等活动拓展思政课“第二课堂”,引导青年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结合疫情防控深入开展思政教育,制作“共抗疫情、爱国力行”教育宣传片,在《形势与政策》课堂播放,引导学生深刻领悟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
整合多方资源,强化思政课条件保障。强化人才资源保障,出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办法》,按照不低于1:350的比例设置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进一步明晰思政课教师任职资格,在招聘条件设置等方面倾斜支持;健全激励政策,完善评价考核和退出机制,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党政管理干部、辅导员和其他专任教师转任思政课教师,努力配齐建强专职思政课教师队伍。强化建设经费保障,每年将思政课建设纳入财务预算,足额落实生均专项经费,支持思政课教师开展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纳入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安排“双一流”建设专项经费支持学科建设发展;每年从学校自主创新基金中拿出专门经费,用于支持思政课教师开展创新性研究。强化基础设施保障,不断改善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条件,为教授、博士生导师、精品课名师配备工作室;专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资料室,作为学校图书分馆予以支持;为思政课教师全员购置“三报一刊”以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等,每年支持订购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图书、期刊和音像资料;配强配齐教学科研所需的硬件设备,切实满足师生教育教学需要,为思想政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