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焦点访谈》推出“擘画新蓝图”系列报道第三期独家专访,聚焦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相关内容。其中,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接受了采访。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十四五”期间,我国民生保障扎实稳固,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十五五”的主要目标,要求在未来五年,人民生活品质要不断提高。“十五五”期间,这一目标应该如何实现?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坚持人民至上列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并强调,未来五年要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推进过程中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畅通社会流动渠道,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从党的二十大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开始,就确立了其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定位。此次《建议》进一步明确,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充分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律的准确把握和洞察,对人才支撑、创新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内在规律的深刻把握;充分表明教育已经成为支撑和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战略要素,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这更需要我们把教育系统有机地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系统,实现创新、产业、资金、人才的有效融合,助力提升、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支撑国家创新效能的“顶天”和体现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基础的“立地”,是这次四中全会最鲜明的意义,也是我们未来努力的重大方向。
如何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建议》从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入手,并对“为谁培育人才、培育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育人才”这一根本问题作出了系统性部署。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我们将重点推进高校分类改革和区域结构布局,同步建设好国家人才供需大平台,以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为导向,优化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对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命科学、新能源、量子科技等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前沿领域,大力加强并推动国家学院建设,不断深化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和卓越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以超常规方式把头部高校、头部企业、科研机构以及社会多种创新平台有效地集聚起来,推进国家交叉学科中心建设,让基础学科、基础研究为我们长远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来源:人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