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教学始终秉承“立德树人”“实践育人”的理念,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
多年实践探索 ,推动实践教学“直通车”
早在1998年学校就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开展了以“家长学生两地书”为载体的实践教学,通过学习投资成本分析的方法,计算国家、家长和个人在学习上的经济投入和投资回报,通过“算一笔账”“写两地书”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励志教育。该实践教学的活动成果集《沟通的桥梁,成长的路径——家长学生两地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收录了2004年以来学生和家长信件的优秀作品,作为2010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及内容改革研究与实践”和2012年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学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研究”的成果,该书面世得到社会好评,发行量超过5000册。
实践教学落实处,与时俱进建立创新模式
2017年,成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教学中心,发布《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教学实施方案》,让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迎来了发展新阶段。学校把分散在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统一起来,设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教学”公共必修课。构建了“三全”模式,设计了“六大板块”和“十大环节”的教学内容。“六大板块”是指“体认自信”“真情传递”“品味经典”“明晰意见”“激荡理性”和“感悟使命”;“十大环节”是在六大板块基础上加上“实践导入”和“实践分享一”“实践分享二”和“实践总结”等四次“师生见面”课堂教学环节,这充分实现了“课堂集中交流”“课后分散实践”“网络平台互动”三者的有机结合,提升了教师对教学改革的满意度,增强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
把握疫情实践育人原则,灵活进行教学调整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后,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教学指导中心迅速反应,及时启动课程实施预案,对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进行大幅调整,对教学平台进行了大量代码修改,取消所有环节的线下要求,所有实践进程和作业提交均转至线上进行。
体认自信环节,多名学生选择“全民抗‘疫’专题”,写下自己在疫情期间的所思所想,对政府抗击疫情的坚定信心,对最美逆行者的崇敬之情,对各行各业的普通人坚守岗位的敬佩之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烈自信。真情传递环节,有的学生通过写给未来自己的信件,表达了坚定信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对祖国和个人的未来进行展望。